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(在電光部落的阿美族年輕人黃瀚利用無人機科技推廣有機農業。黃競鋒攝)
在台東關山電光部落出生長大的阿美族年輕人黃瀚,目前在部落教老農利用無人機來達成農藥減量、減少藥劑接觸,來減輕農民的負擔。
「關山鎮隨便算都可以算出4、50台飛機,是整個縱谷區無人機持有密度最高的鄉鎮。」黃瀚自豪地說。
「我是想要留在部落才出去唸書的。」
黃瀚很篤定的說,當時選擇到外地唸書並且考取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,四年後以第一名畢業,畢業後將有機農業這個概念帶回到部落實踐。
「我其實是為了身體健康才去做有機的。」
黃瀚表示,「多數農民是因為農藥的關係才會愈做田愈不健康。」對於有機的實踐,黃瀚也坦承實行起來其實不容易。
所謂的有機,是將有益微生物取代農藥來噴灑在農作物上,施作時必須準備500公升甚至一噸的水桶,以人工的方式做噴灑。
「工作常常會請不到人,所以就會拉我太太下來幫忙。」黃瀚表示,拉管噴灑很吃力,不可能讓太太拉著管子在田裡工作,所以只能自己下田拉管,由太太來操控機器,但她對機械不熟,所以每次下田工作兩人就會吵架。
「無人機可以解決我人力不足的問題,還能降低成本。」
2017年黃瀚就接觸到到植保機,就是一般俗稱的「農用無人機」,「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,在做有機農不到2年的時間就發現了這個東西的好處。」一開始黃瀚只是請來代噴有益微生物,「就發現,好輕鬆喔!」於是同年就決定自己買一台來用。
「我一共墜機過3次。」黃瀚回憶說,其中第二次比較驚險,飛機卡在樹上但螺旋槳還在轉,黃瀚沒多想就直接把飛機拉出來,於是飛機失衡直接往身上打下去,造成左邊衣服破損與左腳一個月的黑青。
黃瀚的田區佔地8分地,大約是一個足球場大,原本的工作量需要到3個人力,在使用無人機時僅需一人即可完成;時間可以從2.5小時縮短至25分鐘,黃瀚對於這新科技大為讚賞。
一開始在使用無人機工作的時候,常常鄰田還是使用傳統噴灑的方式,「我已經工作完了可是他們還在噴,他們就想說,奇怪黃瀚工作怎麼永遠都比我們快?」黃瀚打趣地說,所以有些老農才開始想試試無人機。
一開始很多老農對於這個飛在天上的東西是嗤之以鼻的,「水噴那麼少有效嗎?稻葉不會被下壓風場壓傷嗎?這樣不像在工作很像在玩!」面對這些質疑聲黃瀚不以為意,「有些人先是來觀望,有嘗試心態的人試過了就覺得用無人機是真的有效。」
起初黃瀚是沒有在幫人做農藥代噴的,「這件事我很排斥,因為我自己是做有機的,這樣做等於本末倒置。」黃瀚後來跟太太討論的結果,認為許多農民對農藥的藥性不了解,「如果用無人機去代噴,一來可以讓農民遠離藥劑,二來是足量用藥可以降低成本,減輕農民的負擔。那我們也實現了藥量減少的概念。」黃瀚後來才開始接下代噴的工作。
「無人機是提升品質的一個開始,也是提升農民素質的一個方式。」
隨著黃瀚的代噴業務量越來越多,找他代噴的農民開始找不到他,就開始考慮自己是不是也買一台來用。黃瀚就會把自己使用的經驗回饋給他們,除了安全的飛行之外,也提高大家的作業效率。
「其實老農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,他們不太會用3C產品。」黃瀚直接點出了老農學習無人機的問題。另一個問題就是老農記性不好,老農割稻的時候就會把飛機閒置下來2到3個月,中間沒有複習飛機怎麼操作,他們下一期要操作時就會忘記。黃瀚笑說:「常在處理的問題都不是飛機壞掉,都是飛機怎麼操作。」
黃瀚指導過一位年近70歲的老農飛手,他的問題一樣是銀幕不會操作,「所以他大概是全國唯一用全手動模式在田裡噴藥的農民。」
黃瀚使用無人機工作也將滿第三年了,他表示,以往大家都在拚產量,但如果噴藥的時間可以省下來,其實可以去思考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提高稻作品質、產量以及收購價格。
「無人機是提升品質的一個開始,也是提升農民素質的一個方式。」黃瀚認為,要讓農民了解如果不用藥可以如何去管理,進而讓他們認識有機農業是什麼樣的操作模式。黃瀚在創造的是在地方、在農村生活的可能性,也讓旅居外地的年輕人或者後輩,也看到說留在家鄉的可能性。「才不會一直遇到人力短缺、隔代教養和文化斷層的問題。」(黃競鋒/台東報導)
黃瀚
阿美族名:Tiyansu Pawtawan
居住地:台東關山電光部落
出生:1991年生
學歷:彰化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,以第一名畢業
家庭:已婚,育有1子,2子預計10月出生
2015年創立「日出禾作」,是電光部落第一個有機米品牌
2017年開始使用農用無人機,並且在部落推廣使用無人機。
資料來源:《蘋果》採訪整理